老農村 + 設計人 中原大學帶頭「瘋霄裡」

桃園八德霄裡地區有兩百多年開墾史,平埔族、河洛人、客家人、外省族群、新住民等族群交融在此,近年也面臨人口流失、社區老化的困境。中原大學進入老農村,用設計專長與關懷社會的心,打造八德霄裡成為「樂齡福祉、食養社造、設計創業」的幸福社區。

15年前某個午後,現任中原大學設計學院院長的陳其澎教授散步到桃園霄裡,看見幾個婦人在樹下水池洗菜和洗衣,他非常意外在21世紀的桃園鄉間還有這樣的景致,問起來才知道這水池叫做「洗衫坑」、後來命名為「石母娘娘浣衣池」,是引用地下湧泉,水經地底暗流出地表處、四周居民修築水池,鄰近婦女每天拿著需要洗滌的蔬菜或衣服,到水池邊聊天、做事。

「我們設計人的眼,看得到未來的可能性,」這樣質樸美好的畫面,讓陳其澎決心好好與社區溝通保留這樣的環境。「里長伯,我還會回來喔!」不久,他真的帶著預算和計畫書回到霄裡,和鄉里一起整修水池並著手再造社區。

由社區和學校雙頭並進,串連世代與傳統

霄裡位處桃園八德與中壢台地交界,地形上的分界使都市化擴張受阻,霄裡因而保持早年農村風貌。「這個地方太美了,我希望這片農地可以保留不被大型開發侵襲,更希望找出機會,讓年輕人回來。」陳其澎說。 

客家人有拜石頭的傳統,陳其澎初遇的沅衣池,名字由來就是水池上方的重要信仰中心—石母娘娘廟。為了凝聚社區向心力,他著手將水池修葺得更適合居民活動、協助舉辦第一屆石母娘娘慶典,這樣的過程得到霄裡鄉親的信任,開啟了十幾年來八德竹霄社區再造工作。

106年教育部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,擔任中原設計學院院長的陳其澎帶動師生參與,從保留傳統、教育傳承、在地創生等各方面打造八德霄裡成為「樂齡福祉、食養社造、設計創業」的社區。

「一個小學、一個社區、一個埤塘」是桃園客家村的基石,為了讓霄裡的故事與傳統不因人口老化而消失,陳其澎與霄裡國小校長討論如何將社區傳承帶入教育系統。於是中原師生帶著國小教師到石母娘娘廟旁的坡地,以客家村落常見堆疊圓石的方式,製作坡坎;回校後老師則帶著國小學生再做了第二道坡坎。孩子們回家跟家人分享從學校得到的地方傳統、長輩由孩子口中知道自己的生活知識得到承傳,也因此更熱心投入社造工作。

「除了用家鄉傳統留住孩子,也應該把其他地方的年輕人帶到這裡認識土地。」中原大學與社區合作,由地主提供農田耕地、大學邀請北部地區高中生實地插秧栽種、收割打穀,用半年多的時間腳踏實地進行食農教育。來自武陵高中的李同學就開心地說:「收割自己種的稻米,是一生難忘的經驗!」

設計學院「大樹教室」實地操演專業課程

「社區的參與是社會設計重要的精神之一,」霄裡成為大學生教學與實習重要場域,其中以參與式設計為訓練的「大樹教室」課程,就是與居民共同討論、執行各項社區環境改善。像是為了重現大樹下乘涼泡茶的美好光景,景觀系師生與居民從規劃到施工,一起完成當地宗祠前的樹下休閒區。

「一開始叔叔伯伯在旁圍觀,看到我們笨拙地抹水泥、疊磚石,就忍不住過來指導施工技巧,甚至建議桌椅要怎麼擺才好看、才好聊天!」景觀系的吳岱蓉笑著說。

今年暑假,中原大學與社區合作推出「瘋霄裡」系列活動,透過豐收時節的農活體驗、職人工作坊和各種有趣的創意互動,讓在地居民、周邊民眾及大學生一起深入瞭解桃園八德霄裡地區、感受周遭的社會人文與環境空間。

此外,中原大學其他系所也結合社區的需要提供專業知識,像是環工系舉辦低碳社區改善與志工培育工作坊,讓社區長輩體驗綠化彩繪、環保盆栽,更在今年協助社區完成「低碳永續社區」銅級評等。「這裡是美麗的城市綠洲,希望透過低碳示範社區申請成功,能有更多人認識霄裡的美好。」環工系的王雅玢教授說。

以「人」為本的社會設計,為社區帶來改變

八德霄裡地區除了超過百年的客家村,還有以外省族群為主的金城社區,早年多為來自泰緬邊區的退伍軍人及眷屬,隨著年輕人口外移、社區老化,形成經濟與教育弱勢的族群。「7年前帶著大學生幫社區小孩做課輔,以免下課沒地方去學壞。如今,當年的孩子已經上高中,與我們一起努力讓家園更好。」陳其澎感慨地說。

現在,在中原文創所為金城社區打造的「金城竹霄工作站」中,不但平日晚間有設計學院、應華系學生駐點,為當地孩子提供課輔關懷;社區民眾平時也可參與許多工作坊來互動聯誼;而中原應華系也至社區長輩家中訪問,以報導文學的方式記錄老人家的生命故事,除了讓這片土地的故事傳承,也透過採訪讓學生認識「多元文化教育」的內涵。

「大學,就該是個實現夢想與勇氣的地方!」中原大學策略長吳肇銘教授曾這樣說。在就學階段,就透過與社區實際的互動,同時學習專業、溝通、實作與社會關懷,並在其中找尋自己人生的目標,相信中原的學生經過這樣的歷練,畢業絕對不等於失業,而是逐夢踏實的開始!

相關檔案